应前两天的某位粉丝评论“你的照片是怎么拍的那么好看的”?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网上有那么多大神还有各种各样的教程,我不是什么专业摄影师,也不敢说自己拍的好,仅以手机户外摄影为例(就自然光,没有什么反光板之类的),在此分享一下自己拍摄的几点心得吧,希望对于热爱摄影的朋友有几分帮助。
第一《所见即所得》
用我自身的经验来讲,其实以前有在别的文章中谈到过,这里顺嘴提一句,我原本是半路出家的设计师(平面,电商,插画都有涉猎,讲这个的原因是想说,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是后天学习的,所以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学习获得拍出一张不错照片的技能),在做设计之初老实讲是没有美的概念的,那时候很多前辈都会说的一句话是:你的审美决定了你作品的上限,技术反而是次要的。摄影跟设计是相通的,无非是光线,色彩,和构图以及故事性的组合。
那时候不太明白美这个概念应该怎么判断,本着先做再说的态度,每天会搜集优秀作品欣赏,碰到好的也会多分析一下,划重点(要从构图,色彩,平衡,结构,对比,光线等几个角度去看欣赏这幅作品),即便是只能够从中看出来一点点门道也是莫大的收获,这是要做到所见即所得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是个笨功夫,一般来说每天看30分钟的话,3个月的持续训练就会看到明显的效果。
我自己擅长的是风景和人物摄影,没有固定的风格,小清新,乡村,欧美我都爱,所以浏览的也非常广,毕竟艺术不分家。这里推荐几个自己经常用的网站好了,不用翻墙就能用的:站酷(设计师聚集地,里面各个领域全都有,我只看编辑推荐),500px(这个网站可以说全都是高质量图片,用来欣赏非常不错),美空(模特聚集地,汇聚了各种摄影师和模特,尤其是淘宝模特很多),其他的网站还有很多,我自己常用的就这几个,如果你喜欢别的也没关系,网站只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学习才是目的。
一定要多看,看得多了,审美就上去了,先不说10万张吧(设计师入门要求),10000张肯定是要有的,就像写文章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读过100万字的书怎么可能写的出1000字的文章呢。看得多了,下次眼睛看到一个画面时,你会觉得有印象,即便还是很模糊,慢慢的往上去靠,去模仿,就会明白怎么构图会更好。看的时候呢,尽量不要一闪而过,停留3-5秒有个大概印象,特别喜欢的就多看看,刚开始不建议只看自己喜欢的某个风格,尽量多涉猎,以量为主,这一步算是帮助眼睛和大脑打通关系。
第二《扫街的重要性》
看得多了只能保证自己知道什么是美的,但自己不去拍,永远也不会变为自己的。扫街主要是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和信息捕捉能力的,每个城市都会有当地非常经典的网红打卡地,扫街之前先打开抖音搜一下,看看这个地点别人是怎么拍的(这个是模仿别人的观察角度和构图,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角度好看),然后亲自去一趟,你会发现,自己拍的还是会跟别人的有差距。
这个其实很正常,跟设备有一些关系,更重要的是感觉(也就是审美),有些画面你可能不知道是哪里不对,但就是看着别人拍的更好看。这里就是对画面细节的把控了,可以一个机位多拍几张,从上往下慢慢的降低,可能会发现某个角度可能更好看,然后保留下来(选片也很锻炼眼力,有时候出去不一定每次都能拍到满意的照片),另外最重要的是,模仿了别人的角度之后,可以试着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其他角度,比较难,但是一旦获得成就感会很强。
对于摄影技术不是特别好的人来说,不建议拍大场景画面,因为画面元素一旦多了,就很难控制。可以从画面的局部入手,只拍一部分会容易很多(这个是你看的多少,就决定了一个场景自己可以构思出来多少角度了,所以再强调一下要多看),一般我在扫街的时候,遇到别人在拍,我也会等他们走了以后站过去看看,看看这个视野和画面他们为什么会按快门,这样可以避免自己错过一些自己没有发现的美(大师才讲究与众不同,普通人先讲究把一个别人拍过的拍好看就行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眼跟相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会经常听到一句话“手机拍不出的美”,推荐功力不足的时候,相机界面时刻打开,先通过手机的取景框去看你想拍的画面,然后来回的走动走动,横屏竖屏都可以尝试尝试。有时候同一个地点我会在不同时间来回的走几遍,随着光线的变化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这就需要耐心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了,每周我都会留出一天时间来扫街,为了等落日会提前等很久。
总之一定要多拍才行,拍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也就知道一天的时间里哪个时间段天空会有什么颜色变化,像逆光,顺光,侧逆光之类的概念属于技术层面的,网上有很多教程,但是必须要自己实操才能明白的。如果遇到拍人的话,以前会比较不敢拍,怕别人看到,现在会很大方的拍,看到就看到了,不过尽量快速安快门连拍,自然捕捉的才是最好的,有时候跟别人打个招呼别人也是愿意的,我就这么干过,然后把照片发给别人,他也会开心的,脸皮要厚。工具方面,我用的是苹果6s plus,拍的时候打开辅助线,小太阳控制曝光,其他的全是默认。
总结:多抬头,多低头,多走出去,多左顾右看,阴天有阴天的美,晴天有晴天的明媚。
第三《我理解的后期》
后期这个词呢,有些人可能会不懈,会认为不真实,但我个人认为是很重要的。就像前面所说,人眼看到的美,相机作为一个数字处理器是不可能真实还原的。只不过后期需要把握一个度,切记饱和度不要太高,太假了也不好。后期又分为二次构图和调色。
二次构图很好理解,一张图片感觉不咋地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删除,说不定通过放大缩小和裁剪,可以变的非常出彩。可以说我有很多图片是为了捕捉那一瞬间没办法来得及构图,只能二次裁剪的,尤其是坐火车,坐公交时一幅画面一闪而过就只能快速的先按快门再说,成图全靠后面处理。
调色更不用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用的滤镜和风格,风格说白了不也是色调吗。但是在拍的时候,切记不能使用滤镜,一定要原相机拍摄,要不然后期还怎么调啊。原图拍好以后很自然的会有曝光不足啊,或者色彩不好啊各种问题,这是手机的短板,反正摄影是个费心费力费神也费钱的活。后期调色只能是锦上添花的效果,有点类似于化妆是一样的,所以,前期的拍摄还是有要求的。
我自己在用的是醒图,但是不是单单的加个滤镜就算完了,滤镜只是傻瓜模式。记住:滤镜是可以手动调整的。滤镜结合手动调整,两者配合完成效果最佳,只不过这个没办法标准化,只能说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同一张照片调出来的风格可能非常不同,我一般是按照自己拍摄时候的内心感受去调色,没有固定的风格,网上有很多教程,跟ps原理都一样,就是用的多了就会知道一张图片适合什么滤镜,往哪个方向去调,说白了还是要多练。
第四《你还要干点别的》
摄影说白了是一个艺术行为,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看书就是丰富自己内心的世界,如果想走得远一点,肯定是要多看书的。我已经不怎么看小说类的了(能够通过电影了解的,会去看电影,然后找几篇影评综合了解一下,就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电影比较推荐以前的老电影,二次看的时候,会留意一下构图和色彩,记忆最深的一部摄影非常精彩的电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
另外就是纪录片,网上很多推荐的纪录片可以多看看,这都是宝藏,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比看什么综艺和现在的电视剧要好很多(如果为了娱乐就另当别论)什么《天地玄黄》《地球动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还有就是音乐和绘画,音乐这个东西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可以在自己听音乐的时候,留意一下自己产生的是什么情感,好的图片都是有故事的,就像你听到一首音乐会有情感共鸣一样。绘画如果有时间也有想法的话,不妨练一练学一学,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学了会更加理解光影的变化关系,不学的话呢,就只能靠大量的经验来总结了。
《写在最后》
在这里没有写什么景应该怎么拍,就像晚上有朋友问我,雪景应该怎么拍,老实说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回答,也回答不出来。我看到的雪景和他看到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场景,即便是我说了,她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去做。
很能理解大家想要拍出一张好照片的心情,我也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以上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说一下分享的平台,毕竟你拍了以后也希望更多人看到吧,我自己是已经放弃某音了,流量太少。就我而言,头条和美篇的点赞阅读数比较好,至于签约摄影师我还没想好,未来的一年可能会把之前去过的地方在走走看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上仅供参考,如果有更好的建议也欢迎大家多多交流,新的一年,期待你的进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feno.com/10779.html